2015年1月,我区美丽乡村建设再掀新高潮。从2014年12月起,拟用三个月左右的时间集中整治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出资出力,参与村中绿化美化行动
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环境的首要条件,在这场被称之为“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的攻坚战”里,我区首先重点做好垃圾清理、定点投放、集中清运、雨污分流、人畜分离、保洁机制六项工作。在整治卫生环境的同时,我区将引导各自然村做好村中绿化规划,广泛发动社会各方资源力量,共同出资、出力,捐种、认种村中树木、苗木,齐齐参与村中绿化美化行动。
2014年8月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以来,我区的城乡环卫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基本上消灭了原主干道、乡村道路两旁及可视范围内的生活垃圾和杂物乱堆放现象。各街镇每条自然村至少建有1个垃圾池,农村垃圾清运和主干道路的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大多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大部分村庄配备了专门的保洁人员,部分条件较好的村庄已实现污水暗渠排放和人居与禽畜分离。截至目前,8个镇街累计投入财政专项资金5500多万元。
环境改善非一朝一夕,此次集中整治,我区将督促各自然村完善各项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对已形成的环卫措施加强后续管理,对生活垃圾的清运处理和日常清扫保洁工作实现常态化管理。此外,增强村民的环保和保洁意识,充分调动村民自觉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避免农村环境污染“卷土重来”。
2015年1月底前完成51条美丽乡村建设
2013年,在全市8个县市区美丽乡村建设考核中,我区以综合考评分99.33分排名全市第一。2014年,我区规划推进建设美丽乡村51条。借此次农村环境卫生大整治的契机,我区将力争在2015年1月底前完成全区美丽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确保51条美丽乡村建设100%通过验收与认证。
我区的美丽乡村建设,倡导生态人居环境理念,主要对村庄的“脏、乱、差”环境进行全面整治,在保护村庄原生态的同时,打造“规划建设有序、村容村貌整洁、配套设施齐全、生态环境优良、乡风文明和睦、管理机制完善、经济持续发展”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区2014年拟建的51条美丽乡村,自身基础硬件设施相对较好,补充完善配套达到效果明显。但因历史自然条件、政治和社会因素的积累形成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局部村庄建设项目多而重,工期缓慢。此外,个别镇街重视程度不够高,没有很好地发动群众参与建设。此次集中整治,我区将督促未符合美丽乡村建设标准的村庄及时进行整改,确保建设工作顺利推进。
国外农村环境治理经验——
德国:农业发展权衡经济和环境利益
德国政府要求在农业发展中,权衡经济和环境利益,在进行新农村建设时,非常重视规划工作。对农村和区域经济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以及改善农业结构等重要政策的制定是每个州的重要任务。德国农业部还提出了资助农村综合发展新思路,把一个地区视为一个整体,把各种资助措施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改进地区自然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和农场工作条件,以达到有效促进有关地区综合发展的目的。
英国:对农民保护环境性经营实行补贴
2005年起,英国政府首次对农民保护环境性经营实行补贴。农场主在其经营的土地上进行良好的环境管理经营,每公顷土地每年可得到最多达30英镑的补贴,而进行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的绿色耕作则可以得到60英镑的补贴。
新西兰:20多万个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系统
新西兰约有20多万个生活污水就地处理系统,一些地区至少有20%的家庭依靠这种污水处理系统,大部分的污水就地处理系统为成熟的化粪池。新西兰的区域议会建立的基础数据库,主要用于收集维护、定期检查的数据,这不仅可作为是否维护、检测的证明,也可作为评估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设计、安装是否合适的依据。
欧盟: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
在欧盟的一些村庄里,张贴着“随意乱倒垃圾是犯罪,此类行为将记录在案”的告示。而同样,如果地方政府不能为农村社区居民提供垃圾收集的服务或不按分区规划管理新住宅的开发,也将受到农村社区居民的起诉。农民家中一般有两个不同颜色的垃圾箱,一个装有机垃圾,另一个装无机垃圾。收取垃圾时,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没有按规则对垃圾进行分类,或把不适当的东西放到垃圾箱里,将会拒绝收集这些垃圾箱甚至给予罚款。